平安保险高管巨额年薪到底该由谁来定
从1月份以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就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近日,刘家辉律师又上书保监会,请求严查平安保险公司高管千万元年薪的问题。
平安回应:高管薪酬增长与交强险无关
公司高管千万元年薪从交强险中分摊了多少?这句话并不是此次千名车主的第一次质问。在去年交强险的听证会上,就曾有代表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只不过在众多对交强险的经营数据质疑的声音中,这个声音显得比较微弱。
交强险的经营成本与保险公司高管的年薪有什么联系?
今天,平安对此做出回应公布澄清公告:高管薪酬增长与交强险无关。
平安新闻发言人盛瑞生称,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是两个独立的法人,有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交强险是平安产险经营的一项日常业务,而平安集团作为控股公司,不经营任何具体保险业务。平安产险收取的交强险费用完全用于经营交强险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开支,而集团所有的管理成本包括高管的薪酬成本完全由集团支付。
他说,平安的相关财务报告,包括经营费用、费用分摊均经过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确认,并且严格按照保监会的相关规定核算,其成本分摊是合理的。根据保监会公布的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期间经审计的各公司的交强险财务报告显示,行业平均的经营费用占保费收入的比率是27.74%,平安产险的同口径比率是26.18%,低于行业水平。从业务构成来看,交强险在平安产险业务收入中占比不到1/4,而平安产险对集团业务贡献占比不到10%。因此,将所谓交强险经营与平安高管薪酬做牵强的联系,是不符合实际的。
从公司年报上看,2007年平安高管的基本工资同比并没有增长,薪酬的增长主要来自奖金的增加:与H股股价挂钩的长期奖励计划(虚拟期权)的兑现和与2007年业绩挂钩的绩效奖金。这两部分占到薪酬的80%以上,其中虚拟期权是2007年平安高管奖金增长的主要原因。
车主:交强险经营成本问题不能不了了之
将交强险的经营成本与保险公司高管的年薪联系起来,对于车主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如刘家辉律师所言,车主们并不“眼红”高管们拿千万元年薪,而是担忧交强险业务过多分摊了其他保险业务的成本。
担忧的背后是对交强险财务报告的独立性、可靠性的怀疑以及交强险制度设计的缺陷。
交强险是我国第一个强制性责任保险险种,交强险的经营原则是“不盈不亏”,根据法律规定,交强险业务必须与其他保险业务分开管理、独立核算,也就是说不管交强险盈利多少,都不能参与保险公司的利润分配。
但在去年交强险第一个财务年度中,保险公司们拿出的财务报告是经营费用141亿元、亏损39亿元,尽管保险行业协会解释说主要原因是交强险实施第一年保险公司投入成本较大,且都在当期摊销,如果按国际会计准则核算,则显示是盈利的,却难以消除公众的疑虑。
对于代表们强烈呼吁的引入独立第三方进行审计或者由国家审计的问题,协会并没有回应,只是表示保险公司的数据是真实的、可靠的,各个保险公司的审计会计师对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保监会也没有任何回应,只是在此后出台的加强交强险有关业务的通知上,要求保险公司采取措施加大对成本的管控力度,费用水平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公司,必须对费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核查,制定严格预算,并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交强险成本。
如何管控,仍没有刚性的制约。此前,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表示交强险成本太高,尽管交强险条款费率已经作了调整,但对已产生的交强险经营成本问题,保监会都作了哪些监督检查?结果如何?仍不得而知。
显然,交强险虽然召开了听证会,广大车主还是没有看到一本明白账。
专家:高管年薪是否应分类表决让小股东有话语权
在平安高管年薪被质疑从交强险分摊的同时,包括平安在内的金融行业高管的年薪太高的问题,近来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根据目前披露的年报,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税前年薪共6616.1万元,深发展董事长法兰克纽曼税前薪酬为2285万元,其他银行高管的年薪也动辄上百万元。不断刷新的高管薪酬引起了人们的强烈质疑。
作为最早实行国际化战略的国内金融企业,平安自1994年开始引入国际一流的人才,据悉,目前平安前100位高级管理人员中,有2/3是来自海外著名跨国公司。
平安表示,平安是一家非国有的中国企业,平安的管理层并非由政府派出,而是在市场打拼出来的。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是“一个公司,两种制度”的薪酬体系,一种是与国际化相适应的薪酬体系,主要适用于外籍员工和执行董事,另一种是与国内水平和制度相适应的薪酬体系,适用于绝大多数内籍员工。这一薪酬体制合法合规,符合上市公司规范要求,并早在10年前即已开始实行。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对于高管薪酬要一分为二地看。首先银行也要市场化经营,薪酬市场化自然是题中应有之意,高薪有其合理性;但金融业本身平均收入就比较高,再给高管定高薪,就要综合考虑是高管能力高还是经济环境好等因素才出现的业绩增长,不能夸大高管的盈利贡献。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少军表示,从国际上看,金融行业的薪酬也是比较高的,公司治理完善的企业,高管年薪应该由股东大会、董事会来决定,但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应该限制。
股价连连下跌,高管高薪却照拿,高管年薪是否应该立法限制,是否也应该实行分类表决,让小股东有话语权呢?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叶林表示,不必分类表决。高管年薪首先不是国家定价问题,不能通过法定方式决定高管年薪的高低,只能仰仗公司决议,按照程序来表决。按照目前我国公司法规定和证监会关于独立董事的相关规定,董事会在审议关联事项时,关联董事应该实行回避表决,目的是防止高管自定高薪,公司是否严格按照这些规定执行是年薪是否合理的关键。
律师回应平安公告:难道质疑也违法
法制网北京4月9日讯 记者陈晶晶 上市公司中国平安今天公布澄清公告,称“将交强险与公司高管薪酬挂钩的言论是不符合事实的。对于发布这类严重失实的言论和利用媒体炒作的行为,公司将根据事态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并保留一切追诉的权利”。记者就此联系了1055位车主的代理律师刘家辉,她表示,质疑交强险的成本分摊是否合理是车主们的合法权利,这不等于发布严重失实言论,更没有哪条罪名叫炒作罪……
向日葵平安保险
[本帖最后由 向日葵网 深蓝 于 2008-06-04 09:52 编辑 ]
平安回应:高管薪酬增长与交强险无关
公司高管千万元年薪从交强险中分摊了多少?这句话并不是此次千名车主的第一次质问。在去年交强险的听证会上,就曾有代表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只不过在众多对交强险的经营数据质疑的声音中,这个声音显得比较微弱。
交强险的经营成本与保险公司高管的年薪有什么联系?
今天,平安对此做出回应公布澄清公告:高管薪酬增长与交强险无关。
平安新闻发言人盛瑞生称,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是两个独立的法人,有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交强险是平安产险经营的一项日常业务,而平安集团作为控股公司,不经营任何具体保险业务。平安产险收取的交强险费用完全用于经营交强险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开支,而集团所有的管理成本包括高管的薪酬成本完全由集团支付。
他说,平安的相关财务报告,包括经营费用、费用分摊均经过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确认,并且严格按照保监会的相关规定核算,其成本分摊是合理的。根据保监会公布的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期间经审计的各公司的交强险财务报告显示,行业平均的经营费用占保费收入的比率是27.74%,平安产险的同口径比率是26.18%,低于行业水平。从业务构成来看,交强险在平安产险业务收入中占比不到1/4,而平安产险对集团业务贡献占比不到10%。因此,将所谓交强险经营与平安高管薪酬做牵强的联系,是不符合实际的。
从公司年报上看,2007年平安高管的基本工资同比并没有增长,薪酬的增长主要来自奖金的增加:与H股股价挂钩的长期奖励计划(虚拟期权)的兑现和与2007年业绩挂钩的绩效奖金。这两部分占到薪酬的80%以上,其中虚拟期权是2007年平安高管奖金增长的主要原因。
车主:交强险经营成本问题不能不了了之
将交强险的经营成本与保险公司高管的年薪联系起来,对于车主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如刘家辉律师所言,车主们并不“眼红”高管们拿千万元年薪,而是担忧交强险业务过多分摊了其他保险业务的成本。
担忧的背后是对交强险财务报告的独立性、可靠性的怀疑以及交强险制度设计的缺陷。
交强险是我国第一个强制性责任保险险种,交强险的经营原则是“不盈不亏”,根据法律规定,交强险业务必须与其他保险业务分开管理、独立核算,也就是说不管交强险盈利多少,都不能参与保险公司的利润分配。
但在去年交强险第一个财务年度中,保险公司们拿出的财务报告是经营费用141亿元、亏损39亿元,尽管保险行业协会解释说主要原因是交强险实施第一年保险公司投入成本较大,且都在当期摊销,如果按国际会计准则核算,则显示是盈利的,却难以消除公众的疑虑。
对于代表们强烈呼吁的引入独立第三方进行审计或者由国家审计的问题,协会并没有回应,只是表示保险公司的数据是真实的、可靠的,各个保险公司的审计会计师对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保监会也没有任何回应,只是在此后出台的加强交强险有关业务的通知上,要求保险公司采取措施加大对成本的管控力度,费用水平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公司,必须对费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核查,制定严格预算,并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交强险成本。
如何管控,仍没有刚性的制约。此前,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表示交强险成本太高,尽管交强险条款费率已经作了调整,但对已产生的交强险经营成本问题,保监会都作了哪些监督检查?结果如何?仍不得而知。
显然,交强险虽然召开了听证会,广大车主还是没有看到一本明白账。
专家:高管年薪是否应分类表决让小股东有话语权
在平安高管年薪被质疑从交强险分摊的同时,包括平安在内的金融行业高管的年薪太高的问题,近来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根据目前披露的年报,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税前年薪共6616.1万元,深发展董事长法兰克纽曼税前薪酬为2285万元,其他银行高管的年薪也动辄上百万元。不断刷新的高管薪酬引起了人们的强烈质疑。
作为最早实行国际化战略的国内金融企业,平安自1994年开始引入国际一流的人才,据悉,目前平安前100位高级管理人员中,有2/3是来自海外著名跨国公司。
平安表示,平安是一家非国有的中国企业,平安的管理层并非由政府派出,而是在市场打拼出来的。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是“一个公司,两种制度”的薪酬体系,一种是与国际化相适应的薪酬体系,主要适用于外籍员工和执行董事,另一种是与国内水平和制度相适应的薪酬体系,适用于绝大多数内籍员工。这一薪酬体制合法合规,符合上市公司规范要求,并早在10年前即已开始实行。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对于高管薪酬要一分为二地看。首先银行也要市场化经营,薪酬市场化自然是题中应有之意,高薪有其合理性;但金融业本身平均收入就比较高,再给高管定高薪,就要综合考虑是高管能力高还是经济环境好等因素才出现的业绩增长,不能夸大高管的盈利贡献。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少军表示,从国际上看,金融行业的薪酬也是比较高的,公司治理完善的企业,高管年薪应该由股东大会、董事会来决定,但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应该限制。
股价连连下跌,高管高薪却照拿,高管年薪是否应该立法限制,是否也应该实行分类表决,让小股东有话语权呢?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叶林表示,不必分类表决。高管年薪首先不是国家定价问题,不能通过法定方式决定高管年薪的高低,只能仰仗公司决议,按照程序来表决。按照目前我国公司法规定和证监会关于独立董事的相关规定,董事会在审议关联事项时,关联董事应该实行回避表决,目的是防止高管自定高薪,公司是否严格按照这些规定执行是年薪是否合理的关键。
律师回应平安公告:难道质疑也违法
法制网北京4月9日讯 记者陈晶晶 上市公司中国平安今天公布澄清公告,称“将交强险与公司高管薪酬挂钩的言论是不符合事实的。对于发布这类严重失实的言论和利用媒体炒作的行为,公司将根据事态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并保留一切追诉的权利”。记者就此联系了1055位车主的代理律师刘家辉,她表示,质疑交强险的成本分摊是否合理是车主们的合法权利,这不等于发布严重失实言论,更没有哪条罪名叫炒作罪……
向日葵平安保险
[本帖最后由 向日葵网 深蓝 于 2008-06-04 09:52 编辑 ]